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 馬澤新/研究生 梁曉玲/教授
近期,“脆皮”這個詞語在網絡上頻繁出現。例如:(1)《對面竟然選出了4個小脆皮,這是看不起誰》(騰訊網);(2)《1個月接診1700多名“脆皮年輕人” 大學生身體素質和健康狀況呈逐年下降趨勢》(中國網);(3)《“脆皮大學生”受熱議,當代大學生身體素質怎么了?》(新華網);(4)《大學生遭遇“脆皮”標簽:多元支撐,更要修煉“硬核”心態(tài)》(中國青年網),等等。例(1)中的“脆皮”是指游戲中容易被擊敗的角色;例(2)例(3)中的“脆皮”指的是年輕人身體素質差;例(4)則是由身體引申到心理,指“大學生”心理脆弱。
“脆皮”原為名詞性定中結構,其中“脆”為形容詞,表示“容易折斷、破碎”;“皮”為名詞,表示“包或圍在外面的一層東西”,其搭配對象主要是食物類名詞,如“脆皮鴨”“脆皮五花肉”“脆皮花生”“脆皮蘿卜”“脆皮烤乳豬”等。而在網絡語言中,“脆皮”的搭配對象出現了范圍擴大的趨勢,由搭配食物類名詞擴展到搭配表人的名詞,如“脆皮大學生”“脆皮年輕人”“脆皮打工人”等
作為網絡流行語的“脆皮”最早出現在2009年的一款名為《英雄聯(lián)盟》的游戲中,指防御力低下、生命值低的角色,如說對手是“一個脆皮”,或者自稱“脆皮殺手”,由“脆皮殺手”擴展為“脆皮大學生”類組配形式。
“脆皮”原義為食物酥脆的外皮,由此引申出網絡游戲中“防御力低下、生命值低”等意義,隨著搭配范圍的擴大,進一步引申出表示人的體質弱,抵抗疾病等的能力差,以及心理脆弱,不夠堅韌等意義。“脆皮”語義的演變與背后的隱喻機制有關。隱喻機制是用一個比較熟悉的、具體的、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個不太熟悉的、抽象的、難以理解的目標域,通過源域和目標域之間的相似點,構造語義聯(lián)系。食物酥脆的外皮,其特點是容易破碎,網絡游戲中防御力低下的角色容易被擊敗,人的體質弱,身體容易受損或生病,心理脆弱則容易被困難擊倒。因此,食物的酥脆與防御技能差及人的身體素質差、心理脆弱存在相似之處,容易產生意義投射。
隨著搭配對象的變化和意義的變化,網絡流行語的“脆皮”結構更加凝固,意義上不等于字面義的相加,詞義透明度降低,由短語演變?yōu)樵~,實現了詞匯化。
“脆皮”一詞之所以能在互聯(lián)網上的快速傳播,與當代年輕人的心理和身體狀態(tài)有關。網絡流行語的受眾大多是青年人,其追求“放浪形骸之外”,崇尚風格獨特、表達個性的詞語。并且年輕人樂于在社交媒體上討論和分享網絡新詞,這些都促進了網絡新詞的傳播。“脆皮”一詞本身又有著特殊的優(yōu)勢,通過視覺上的容易折斷和聽覺上的聲音清脆達到通感效果,使抽象概念具體化,更容易被人接受、傳播,更加形象生動。另外,年輕人生活中存在生活節(jié)奏快、作息不規(guī)律等問題,這些因素造成了年輕人身體素質差的狀況越來越突出。“脆皮”一詞表達了年輕人對自身身體素質較差的現實狀況的調侃,用“黑色幽默”的方式自嘲,將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和壓力玩笑化、輕松化,坦然面對人生。